鲍贤伦先生答网友问(五)

鲍贤伦先生

51、现在社会上弥漫着一种思想,就是什么都搞不好了,就可以去搞书法,现在的书法家,是为了写字而写字,放弃了对国学的学习,和自身素质的培养,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我想这仅仅是一种局部现象,并没有你所说的那样绝对。但就是一种局部现象,我们也要提防。作为一位有追求、有责任的书家,都应该在锤炼书艺的同时,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

52、现在学书法有前途吗(书法艺术的前景如何)?学书法有什么好处(和其他艺术种类相比,书法艺术的价值体现在哪)?

你的提问很功利,充满现代特征。关于学书法的好处,我的看法很简单:一可以自娱。以此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它比其它艺术种类具有更为方便易行的优势。二可以娱人。好的书法作品可以给别人提供审美享受,给社会增添艺术气氛。三还有可能以此谋生。一部分人可以成为职业书法家或者书法教育工作者等等,使社会就业更加多样化。关于学书法的前途,首先与选择自我定位相关,而书法艺术前景如何,既与国家对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大政策有关,也与当代书法家们艺术实践的走向和成果相关。

53、对“书法审美模式”的培养,是提高了我们的审美水平,还是限制了我们的审美情趣?

我已经有许多年不关心书法理论问题了。你的“理论”问题,凭我的直觉,认为提得深刻。其实这样的困惑普遍存在。世界丰富多彩、变化多端,岂是人为的“模式”所能概括、描述、表达穷尽的?更何况书法审美说到底是非常个性化的。怎么办呢?书法审美总要对话交流,总要教育承传,于是不得不统一一些基本的概念,找出一些比较公认的规律,来对应我们的行为,以提供必要性、合理性和成效性。其实许许多多鲜活的审美感受是理论和模式难以触摸的。所以我们一方面离不开理论,一方面也不对理论有不恰当的期待。在一般与个别、理论与实践关系上,保持应有的清醒。

54、如果把汉隶书作为学习书法的入门和筑基,在以后涉足其他书体时,将会显现出什么样的优势和不足?

有不少老先生主张学习书法从汉隶入手。我的老师主张先学汉隶“以正手脚”,大意是有汉隶筑基,笔就实,架势即拉得开了。饶宗颐先生来杭时也曾对我说过先学隶书的诸多好处,不仅包括用笔、结构,还有气息;而且主张的态度很坚决。我个人的体会是如把汉隶作为学书的入门,在以后涉足其他书体时,比较容易得到“大气”的优势,做得好的话还会带来“古意”,可以少一些局促和流俗。当然,各种书体有各种书体的自身规律,这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学汉隶以后再上溯篆书,下延正书都没有什么不便,而在学行草书时会感觉差异较大,如不能区别差异、不断深入,很可能失于粗疏,难得精微。能把书体之间的优势融会贯通,毕竟只有少数大家。

55、古今大家对汉隶分类很细很多,从用笔风格气象上是否可以简化为3大类既庙堂类,摩崖类,简书类(每一类碑帖不一一列举 ),如果不是专攻隶书,那一类是学隸者的必修,为什么。汉隶的那几个碑您下的功夫最大?

为了便于了解和把握,把汉隶分为庙堂、摩崖、简书三类是合适的。如果不是专攻隶书,学庙堂类比学摩崖类合适,学摩崖类比学简书合适。汉隶的碑和简都是一个时代的一种书体,主要因为功用的不同,前者是石刻(当然先写后刻),后者为墨书;前者字大,可供多人同时观赏,并能借助石质存之久远,有如此“宣传”的优势,必然产生着意美化的念头和努力,后者字小,只能一人(或一人接一人地)读识,而且简牍面积狭小,不易笔势变化展开,书写者自然重在记录,无需也无法顾及太多的审美要求,所以简书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书写状况和书写过程——比如密密麻麻的字群中,偶尔出现一笔重重长长的竖笔或挑笔,其实就是埋头书写者难得的一次手势的放纵和心律的缓解。明白这些区别之后,我们也就知道如何取法为我所用了。

56、说隶书重线质,这个质是指什么,质量,质感,质地还是什么,近代(清,民国,解放初期以前的吧,当代就不提了)隶书名家中,您很喜欢那几位(最好不要太多)。

隶书的高峰只有一个,那就是秦汉,我称之为隶书的天堂。秦汉人是自然而然地在写隶书,以后永远不可能有这样的机会了。秦汉人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隶书源泉,我们的眼睛和心灵实在无法对付那里面的丰富性。清代人的努力使隶书有点儿“复兴”的景象,他们的贡献主要在于实践了用毛笔在宣纸上书写汉代碑刻效果。清隶值得我们学习的最主要的还是书家们勇于实践的创造精神。而真正达到“绝对高度”的清隶书家其实并不多,或许只有伊秉绶一人。还可以加上清末民初的吴昌硕。这是我最膺服的两位。伊秉绶的宽大、洁净,吴昌硕的苍茫、浑厚,实在动人心魄。他们在“高古”上的标高,至今无人望其项背。

57、怎么把握隶书的古意,追求这种气息在具体临书中对心态用笔节奏等等等(如果我都知道,也就不用问了 )有什么样要求和训练方法(可以谈谈您对学生的一般要求)。

写隶书有没有古意确实很重要,但不要为求古意而求古意。古意只能在对碑、简的忠实临写和悉心体会中才能渐渐悟得。简明地说,可以反向而求:初学书法者,力避印刷体的影响;稍有成效后,力避时人的影响——避开这些不良影响,才有可能与古人相亲近。

58、我曾经多年练过秦汉简隶,尤其得力于睡虎地秦简,但用此笔意写作品从未入展过全浙书法大展,后来我不写此类作品了,改写章草、大草和小楷入展全浙展得心应手,其实我自认为自已秦简隶比章草、大草等功底扎实。先生的作品也源于秦汉简隶,在近几年的全国展作品集中除了先生的秦简隶作品出现过,其它从没有看到过。看来欣赏这类作品的知音稀少,现请先生谈谈从秦汉简隶创作的作品,在各级书展中有没有评委对这类作品赏识。

首先祝贺你能“得心应手”地书写章草、大草和小楷并顺利入展全浙展,而你自认为“功底扎实”的秦简隶从未能入展全浙展,可能有评委眼界眼力的问题,也可能有你创作效果还不够理想的问题。“功底扎实”本应该包含对古人碑帖的临写功夫,以及将这种功夫转化为创作手段和语汇两个部分。相对于其它各种书体,简牍书法的创作确实比较困难,要把睡虎地的小字放大到宣纸上去,决不是件简单的事,一般的“功底扎实”还不行。照样描摹不可能感动人,在宣纸上涂出竹简样式也显得俗气。其它正草隶篆各种书体,不仅可以直接临写古人碑帖,还可以参考前人、别人的转化成果即创作形式,而简牍书在创作上的参考资源不多,这是现实的困难——即是作者的实践困难,也是观者审美经验的困难。

59、考研需要看什么书,请指教,涉猎什么资料,广泛的说几个书名,谢谢。

对不起。我没考过研究生,我也不带研究生,所以你的问题我不敢“指教”。应该去请教硕导博导们,这才管用。

60、看您的隶书作品,给人的感觉是创作状态特别轻松,很率意自然但却很厚重,您是如何追求隶书的“书写性”的?

你已经看出我的隶书创作是碑刻与简帛书的糅合,厚重来自碑刻,率意来自简帛书,两者的结合比较有效地反映了我用毛笔在宣纸上追摹古人的现代审美理想。我比较在乎书写的过程和创作的情态,有时候轻松,也有时候激越,但不能麻木和疲惫,我很珍惜创作的“情绪化”,因此略加放纵和约束都是必需的。反映和落实到纸面上,有人总结为“书写性”。我以为书写性就是有意识地把书写过程和创作情绪纸面化。它可以冲淡技术规范对创作主体情绪心律的遮蔽,并使纸笔工具性能甚至笔顺得到适当的表现。我曾经说过,所谓“书写性”就是一笔一笔地自然写去,不要去刻意地做作和描摹,也不要拖泥带水地牵连笔划。这就是针对写石刻和写简帛的两种不当倾向而言的。

点击数:175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