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陈(穴堇)立事岁安邑亳釜战国”赏析
战国齐陶玺。印文句式与“陈槫三立事岁右廪釜”同。“陈(穴堇)”为监造者姓名,“安邑”为地名。
该印中“陈(穴堇)”二字结构繁复,间距紧密,并与“事”字上半、”釜”字下部一样,残缺驳蚀,使印之右上角与左下角的残损成对角呼应,当为印之虚处。其余“立”、“岁安邑亳”五字篆法笔势清晰,不做刻意挪移、参差,毎字四周留红流转,气脉贯通,当为印为实 处。由此虚被实所分割,实被虚所映衬。而“陈(穴堇)”的茂密、欹侧,又与另外五个自然从容的印文形成反差,全印于排列有度中显跌宕、起波澜。该印白文凿刻痕迹明显,“立”、“岁安”三字线条凝练遒劲,质朴古拙,最为精彩。其中“安”字的弧形捺笔笔意浓厚,又与 “岁”字外框势态相向。“事”字下半部“?”的细劲犀利,也与左列“邑亳釜”三字的钝拙斑斓成鲜明的对比。
铜质、玉质古玺一般多施边框。陶玺制作不及官方铜玺那般严谨规范,也因材质的缘 故,长期浸蚀磕损,印面残破尤甚。此陶玺打破陈规,印文奇古得天趣,布局力求规整。造化之工已将四周边线破损殊剧,甚至销蚀侵及印文。全印虚实变化莫测,浑然一体,而无散漫之弊。最奇妙处“釜”字右垂笔与下印边穿通形成残缺,仿佛“万丈红泉落”,神奇而生动。
全印恰似一幅三代钟鼎彝器铭文的小拓本。其苍拙的线条,残破的印边,占奥的篆法等,使全印显得朴茂、诡谲,气息远古。其中,“陈(穴堇)”二字欹斜,刻制草率,其余印文却严谨规整。如此反差使人心生遐想:印文是否出自同一工匠之手?或是姓名先留余地而镌刻?
点击数:249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