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贤伦先生答网友问(三)

鲍贤伦先生

31、民间收藏研究汉画像石(砖)是否是馆藏的补充?是否可以看作是对祖国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

民间收藏研究汉画像砖石当然是国家馆藏的有益补充。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存世文物众多,不可能由国家来全部收藏,民间收藏、研究并在有条件的时候开办民办博物馆进行展示,都是很有意义的。要注意依法收藏,如作为国家所有的不可移动文物的汉画像砖石,是不能收藏的。收藏拓片还要当心赝品。

32、您对目前汉画研究的冷清现状以及今后发展的方向有何高见?

民间收藏研究汉画像砖石当然是国家馆藏的有益补充。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存世文物众多,不可能由国家来全部收藏,民间收藏、研究并在有条件的时候开办民办博物馆进行展示,都是很有意义的。要注意依法收藏,如作为国家所有的不可移动文物的汉画像砖石,是不能收藏的。收藏拓片还要当心赝品。汉画研究的现状我不太清楚。我翻查了《中国汉画学会通讯》,知道该学会今年已是第十届年会了,并在杭州师范学院汉画艺术研究所设有学会通讯编辑部,主编为黄雅峰教授。从通讯上得知2004年发表的汉画研究论文有216篇,论著有9部。至少从数量上看,似乎也不少。当然,汉画像石墓的确是古人遗留给炎黄子孙的艺术宝库,它多集中于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河南、山东、徐州、陕北、四川等地发现尤多,浙江亦有。对这个宝库的研究,出成果的空间应该还很大。希望你能有所作为。

33、印象你是学汉简的,但后来你变了。请问如何从汉简走出来走出来?

请参见《我写隶书》。

34、读龚贤画跋有积枯成润之说,如何理解"润".临碑如何还原其书写性?谢谢!

“润”也好,“书写性”也好,凡书画术语的形容词、名词大都有成组的对应关系,要把它们辩证地把握。比如“润”相对“枯”或“燥”而言,“书写性”相对“空间造型”或“刻划性”而言。就“润”求“润”,很可能弄成湿漉漉一片;把“书写性”理解为牵来拉去,甚至把动作节奏夸张成表演艺术,都是不足取的。我把我对书写性的理解再说一遍;一笔一笔地写去,使每一笔都留下清晰的痕迹,不要描,不要做,不要刻意求所谓金石味,也不要拖泥带水地当作行草书写。

35、鲍老师,说起来我是您校友呢。我是贵大毕业。姜老师给我们上过课。杨军 王晓卫两位老师分别给我们上音韵学和文献学,他们是您同班同学吧。杨老师还说起过您。

能遇到校友真令人高兴。姜老师教给我们知识,影响我们人生。晓卫和杨军两位“夫子”埋首学问,成果颇丰。母校留给我们的都是温馨的回忆。谢谢你。

36、您是怎样看待当今流行书风与传统书法的碰撞,其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两者有何区别?当今书法的发展应核处于什么状态?今后“国展”的作品入选标准趋势?

这样沉重而庄严的问题应该由理论家和中国书协组织者回答才有意思。我只佩服字写得好的,不管他自称或被称什么流派、什么阵营。

37、看您的作品,大气雄浑,古意盎然,技法简单,但写的是修养。想问您平时都看些什么书?

很惭愧,看书的时间很有限。很有限的时间只能读很有限的书,主要是古今书画作品、历史社会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

38、请先生谈谈当代书法审美标准问题。

复杂问题简单说吧。主要标准应该是艺术功力加艺术个性,也就是承传性加创造性。不管两者如何侧重,总不能偏废而执一端。不管是当代还是古代。

39、请问先生如何看待当今的“书法现象”!

“书法现象”是理论家、评论家的研究对象。我只能用自己的创作介入“当今”,发挥一点积极的促进作用。

40、看了鲍先生的字,感觉先生的笔有点象扫把。( 此纯属个人拙见,贻笑大方。)

好眼光,确象扫把。铺毫逆行就如使扫把,如扫把才算铺毫到位。但扫把收不起来,我使笔入纸和离纸又做得较简约,所以让你只看到扫把了。

点击数:127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