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忽悠学(一):一些琐碎的问题
一、版本的问题
目前我们见到的王羲之墨迹,诸如手札之类的《丧乱》、《孔侍中》等等,都是唐代双钩本。
这种一般叫做“响拓本”(正宗的说法应该是“向拓本”,请自行百度,这里遵循大众习惯。),据说也叫“硬黄拓”,咱不管他怎么一个复杂的工艺了,但是一个关键点是:往里面添墨的时候,曾经看过周汝昌先生《书法艺术问答》中介绍启功先生的说法:先双钩,然后临摹,非常熟悉了,直接写进去或者添墨。
我觉得这可能是褚遂良他们才这么干,因为他们有这种功力,况且神龙本(冯承素版)和定武本、黄绢本(褚遂良、欧阳询他们那个)《兰亭》差别很大就在这里。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响拓本”是怎么弄的呢?添墨据说是:用画工笔画的手法,一点一点描进去的墨。我觉得这个说法比较可信!因为:
- 我们能够从《丧乱》、《二谢》的线条中,看到笔画里面的飞白,直接写进去的不可能有。
- 我们目前见到的这些手札响拓本还有神龙兰亭,这些都是让鉴真老和尚送给日本或者皇帝的把玩之物,谁敢弄得不像?还想活不?!所以,宫廷里面肯定有一些“王羲之书法人体复印机”。
所以,目前的这些王羲之墨迹响拓本基本反映了王羲之书法的原貌。
二、纸张的问题
据日本的富田淳撰文说:《丧乱帖》的纸张是雁皮55%,楮(音楚,楮树皮是制造桑皮纸和宣纸的原料)皮45%的混合纸。其中还有黄蜀葵淀粉。黄蜀葵淀粉是一种胶质体溶液。据说这是日本高知县纸产技术中心分析出来的,因为《丧乱》在日本呢。
咳,咱不管这种纸是啥构成了的。但是我要说明的是,生宣纸是明代大写意画才开始使用的,并且进入到书法领域中来的。王羲之那年代没有生宣纸。结合目前国内写王字高手的用纸来看,写小字基本都不用生宣纸,孙晓云、张旭光老师用过水纹宣纸。陈忠康用过什么高丽纸和温州皮纸。 基于此,要写二王系列的小字,不能选择生宣!元书纸也不错,反正太洇墨、洇水的纸张不好用。
三、毛笔的问题
我们可能多有过被八十年代一批老先生忽悠过的经历,反正我有。
那时候一些老先生说:写字?那得用长峰羊毫!只有长峰羊毫才显得你有功力!
那东西,现在没人用,因为软踏踏的根本不听话,且长!你想,要是用面条写字,还不累死你啊?!
忘记了谁说过王羲之是用“中山兔毫笔”。这种毛笔我在八届国展评选的时候,孙晓云老师告诉过我,所谓兔毫(当然,中山在哪里我们不用去管),就是某个月份(具体几月份没记住,汗一个!)兔子脊背上的毛,弹性好!
现在兔子少了,都是家养的了。在什么都是野生好的时代,咱只好用替代品了。我觉得(其实我也见过很多书法家),他们都用兼毫或者狼毫。有好用的飞船不用,我们非要坐着丹顶鹤上月球,这就有点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了,对不?!
其实还有一种毫很好用,按下不表。师傅教徒弟,总得留一手!
四、字体大小的问题
我留心过王羲之的一些尺牍(其实一共也就十来种),所谓尺牍,可能就是古代的一尺,古代一尺咱不管了,那都没用)。基本尺寸都在高度:26厘米《丧乱》、24.8厘米《孔侍中》、25厘米《妹至帖》、26厘米《兰亭》。。。
那么,这个尺寸的话,字的大小基本就在鸡蛋黄(普通的鸡蛋,不是乌鸡蛋,更不是鸵鸟蛋!)或者核桃大小(不是浙江的山核桃。)
所以,我们临摹王羲之的时候,字尽可能和他的一样大。太大,你解决不了线条中段的问题。太小,你处理不好用笔的过程。
点击数:362
近期评论